打印 关闭窗口 |
周弘赏识教育连载-第八章 雨过天晴,走出一种误区 |
日期:2010-4-20 >>上一页 |
周弘赏识教育连载第八章 雨过天晴,走出一种误区
1 儿子变成老子,老子反倒变成儿子了 南京的一位名人听完我的报告后,兴奋不已,向我保证,从此不打儿子,好好赏识儿子一个月,看看效果怎么样。可一个月后,他向我“诉苦”。 “哎,周校长啊,万万没有想到,儿子成天被赏识,结果爬到我头上来了,儿子变成老子,老子反倒变成儿子了。我该怎么办? “以前,儿子犯错误还有打的法宝,现在不行了。哪怕我的眉头皱一下,刚想发火,儿子马上拿出挡箭牌:不许打骂我,你可说过要用赏识教育。 “结局是老爸垂头丧气,儿子洋洋得意。” 我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,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。而家长在实际的操作中,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,于是走进了误区——为赏识而赏识,结果是得不偿失。 那么赏识教育到底还能不能批评孩子呢?
2 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批评,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,奥秘在于“土可杀不可辱”,应该在“看得起、够朋友”的前提下批评。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,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的。婷婷在咸阳做针灸治疗的时候,我们人生地不熟,她感到很孤独。 偶尔,有当地的小朋友来玩,女儿就特别激动,推推这个,拍拍那个,手上没个轻重,弄得那些孩子吃不消。 一天,两个孩子来玩,女儿故伎重演。一会儿,一个小朋友就哇哇大哭了,她还不当回事。我想,听障儿童的手重,这样下去不行,要和女儿讲道理。但怎么讲呢?我灵机一动,孩子最喜欢听故事,于是就说:“孩子们,你们过来,伯伯给你们讲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,好吗?” “伯伯刚上小学的时候,特别重感情爱交朋友。有一天,有三个小朋友到我家来玩,我十分激动,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,一会儿拍拍小明的脑袋,以示友好;一会儿把小东摔一跤,体现痛快;一会又捏捏毛毛的脖子,毛毛痛的嗷嗷叫。我却说:‘你们可知道我多爱你们啊!’ 结果,这三个小朋友承受不了这份感情,再也不来玩了。还算好,第二天又来了另外几个小朋友,我仍然如此。第三天还是如此……没过几天,一个小朋友也不来找我玩了。我呢,还时常纳闷。不知道为了什么,孤独总伴随着我……一幕绘声绘色的故事讲完了,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,女儿在笑声中,领悟出其中的道理。令后来她在一篇日记里提起了这件事:爸爸真够朋友,当着小朋友们的面批评我,我也要够朋友,再也不把小朋友弄哭了。
3 孩子,狗最喜欢吃什么 最好的批评往往是没有痕迹的批评,不伤害孩子自尊的批评。 一个孩子因挑食长得瘦弱,母亲很着急,可又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。这位母亲一直在等着机会的到来。 一天,母女俩出去散步,突然一条狗朝她们冲过来,小姑娘吓得直往妈妈身后躲。 “妈妈,妈妈,狗为什么要来咬我?”小姑娘着急地问。 母亲发觉时机终于来了,便反问道: “孩子,狗最喜欢吃什么?” “骨头。”小姑娘想了一会儿,答道。 “那可能是因为你太瘦了,身上全是骨头。”母亲举重若轻地说。 “那怎么办呢?”小姑娘恍然大悟,又担心狗追过来,赶忙问。 “多吃一点,长胖一点就好了。” 令母亲头痛不已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。
4 先用掌声肯定一下他的进步,好吗? 周老师接受了赏识教育后,批评学生越来越有艺术。有时听上去简直像表扬,使学生的心里涌起一股股暖流。 她的第一招就是给足面子,从不当众批评,而是把犯错的同学单独叫到办公室,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:“某某同学,老师简直不敢相信像你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!你知道你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吗?你是老师的自豪,全班同学的骄傲啊。”接着再诚恳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,整个批评过程的潜台词就是“孩子你太好了,除了不对的地方。” 这样的批评谁不愿意接受呢!所以不管她叫哪位同到办公室谈话,他们都会高高兴兴地跑去。 班上有个叫豆豆的同学有打入的坏习惯。有一天刚上课,同学就喊起来了:周老师,豆豆又打人了。 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,豆豆打人肯定是不对的,不过,同学们想想:豆豆是过去打人次数多,还是现在打人次数多呢?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过去打人多。 周老师接着问:是过去打入狠还是现在打人狠呢。 过去打人狠。 那我们在批评他之前先用掌声肯定一下他取得的进步,好吗? 掌声响起的时候,平时倔犟的豆豆眼眶里充满了泪水 感动融进了豆豆的生命,他以后再也没有人打人了。
5 孩子怕的是“赏识、幽默和感动” 还有一位同学名字叫晓晓,经常迟到。这一天又迟到了。同学都在嘲笑他,周老师却大声说:我坚信晓晓是一个不想迟到的好孩子,今天他迟到一定有什么原因,不信大家间问他他想不想迟到。 这时,晓晓涨红了脸脖子一挺,头一昂说,哪个想迟到,我明天保证不迟到。 全班同学哗哗地鼓掌,周老师当场和他拉了勾。 哪知第二天早晨晓晚又迟到了。当他蹑手蹑脚地走进教室时,全班同学哄堂大笑,并一起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周老师。哪知道周老师的讲话更加巧妙。 “晓晓同学过去迟到的原因还可以和大家讲,昨天才表态不迟到,我相信他今天迟到原因肯定特殊到不仅不能和大家讲,而且也不好跟老师讲,我们能不能给他一阵理解的掌声呢?” 晓晓涨红了脸,老师同学的宽容和信任,点燃了他的自尊,从此他再也不迟到了。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,孩子怕的并不是打骂、训斥和抱怨,而是赏识、幽默和感动。
6 幽默的力量 下面是南京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写的一篇作文,标题是《赏识批评》。 我们的周老师要是批评起人来,真是让人乐不可支,而被批评的人也心悦诚服。 你瞧,今天下午第四节课,同学们有的在看书,有的在订正作业,她呢,坐在后面改作业。 一会儿,只见文文匆匆忙忙地跑到周老师前面说: “宗宗不见了。” 原来,宗宗溜出去,踢毯子去了。 “把她喊回来看书。”周老师头也不抬地说。 文文把宗宗喊了回来,教室又恢复了平静…… 不到一会儿,宗宗又溜出去玩了。文文又跑来向周老师报告:‘调老师,宗宗又不见了!” 周老师站起身来,走向讲台,拿起一支粉笔,在黑板上写道:
寻人启事 宗宗,男孩,皮肤黝黑,健康,两个大招风耳,相貌英俊。刚才还在教室手不释卷,现不知在何方,请知其下落者速告知周老师,让其回来读书。 谢谢! 电话:8937周老师 11月30日 我们见了,都乐了。后来不知谁把宗宗喊了回来,只见宗宗满脸羞愧,红着脸,重新捧起了书本,浑身的顽皮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。
7 不是没有挫折而是挫折错位 中日学生夏令营较量以中国孩子的失败而告终,引发了全国上下对未来一代的忧思。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当今孩子挫折太少了,于是不少地方展开了挫折教育,人为地开展拉练、野营活动。一边抱怨孩子,一边给孩子挫折。这种为挫折而挫折的做法,结果仍然是得不偿失,治标不治本。 我认为中国孩子不是没有挫折,而是挫折错位。应该给的物质上的挫折没有,而不该给的精神生命上的挫折太多。 请看中日更令营的一个场面。 大队进入草原突然大雨瓢泼,孩子们艰难地行过着,有不少孩子已感冒了。 这时一辆豪华的轿车赶上了大队人马,从车上走下一位日本老人,他找到他的孙子——一位已患感冒的小男孩。蹲下身子把双手放在孩子肩上说 “孩子啊,爷爷知道你病了,走得很困难,但爷爷却知道你是个真正的男子汉,一定能挺不去。你知道吗,你可是爷爷心目中的英雄,我们家族的骄傲啊!”小男孩坚定地点点头,小胸脯一挺,迈开了前进的步伐。 过了一会儿,又一辆轿车开过来了。一对中国夫妇将一个小男孩拉进了小车,风驰电掣而去。家长一边帮孩子换衣服,一边喋喋不休: “你呀,多幸福啊,别的孩子还要在泥泞里冒雨行走,你却坐在车里,不要‘身在福中不知福’啊!” 孩子嚼起了小嘴,家长仍“不屈不挠”地唠叨着: “你呀,就是娇气,别人感冒都能坚持,你却一点苦都吃不了,唉!” 孩子的有形生命是暖和了,可无形生命力却感到阵阵寒冷。 家长一面剥夺了孩子做强者的权利,一面却又抱怨孩子娇气,懦弱,到底是谁的错? 日本家长就很明智,他给孙子无形生命以巨大的暖流来战胜有形生命的风风雨雨,这才是理想的挫折教育。
8 静静成了人见人爱的一朵花 赏识教育强调:在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,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。也就是让孩子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,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。 我曾遇到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,温馨而和睦。惟独一个叫静静的孩子把这个大家庭搅得不得安宁。 她从小受到百般溺爱,被宠坏了。上学后功课跟不上,还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。你说她一句,她要还你十句,多说几句她就顶你说:“烦死了,烦死了!”你想要动手打她,她就先发制人,满地打滚喊救命。假如真打了,那她的恶作剧就来了。等你早晨去上班的时候,不是包不见了,就是要穿的鞋找不到;你睡觉的时候,她不是揪你的头发,就是用毛线掏你的耳朵。全家人烦透了,都说她是一颗人见人恨的老鼠屎。 这家人接触赏识教育后醒悟到,没有教不好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的家长。他们表示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静静。 全家人开始找孩子的优点。他们发现静静的作文字虽写得不好,错别字多,但语言流畅,于是,就让她在吃饭的时候朗读作文。小姑娘的口才的确好,清晰悦耳,声情并茂。结果赢得了一阵阵的掌声。以后,她每写一篇作文,都让她表演。她越读越爱读,越读越愿写,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,连得了几个优。 家长意识到,由于学习基础差,要求静静的学习在短时间内有很大进步是不现实的。以前对孩子的关注点搞反了,在有形生命与无形生命上发生了错位,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,没有在精神上与她沟通。现在,家长与静静通过充分的沟通,从小事上约法三章。 比如父母首先要求静静学会自食其力、爱劳动,具体工作是每天早晨取牛奶,中午倒垃圾,晚上拿报纸。 在家长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掌声中,孩子早晨眼睛一睁,飞快地穿好衣服去取牛奶,把6瓶牛奶完好无损地提到六楼,提回家。中午放下书包就主动地倒垃圾,晚上爷爷把报纸带回来,她还恳求爷爷送回去,因为“这是我的事”。她从承担的责任中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。 然后,父母让静静学会关心别人,告诉她学会帮助人是一个人强大起来的标志。结果第二天下午放学,她就带了两个家远的孩子回来写作业,她说她们的父母要很晚才能来接她们,这样做会使这几位同学节约许多时间。 权利还给孩子,责任让她承担。就这样,静静在全家人的眼中,渐渐变成了人见人爱的一朵花。
9 大手拉小手,风雨人生路 我再讲一个赏识教育亲子夏令营的故事: 1999年 8月,南京骄阳似火,酷暑难挡。来自全国十来个城市的家长带着孩子参加赏识教育亲子夏令营,最远的是来自新疆、内蒙的家庭。只能容纳200人的营地拥进三百多人。 由于天气热,人数多,导致生活条件艰苦。床铺不够,就睡在拼起来的课桌上。许多孩子在家开着空调才能睡觉,而营地连电风扇也没有。更艰苦的是供水不足,许多人洗不上澡。 如此艰苦的环境,连家长都难以承受,他们担心的是这些娇嫩的小皇帝吃得消吗? 48小时的夏令营结束时的场面是最好的回答。大多数孩子不愿走,甚至流着眼泪求父母继续住下去。孩子的举动让家长心服口服,这是什么原因呢? 原因在于孩子的无形生命升华了,有形生命的艰苦随之被征服。 营地里的孩子从早晨睁眼到晚上睡觉,都沉浸在赏识教育的一股股暖流中。 孩子在去营地临上车时,家长在大巴车门口排成两队,夹道欢迎孩子们上车。家长的掌声富有节奏感,啦啦,唯一唯一碰,啦啦,唯一唯一碰……许多孩子一听到充满感染力的掌声,心头发热,胸一挺,顿时两行热泪流了下来。 整个夏令营孩子都生活在大拇指、握手、掌声的氛围之中。许多平时与家长有隔阂的孩子,在这种和谐、宽松的环境中对家长掏出了心里话。家长的观念也转变了,眼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。 “风雨人生路”的亲子活动把夏令营推向了高潮。 首先,家长给孩子蒙上眼睛,堵住耳朵,设想假如孩子看不见、听不见将怎样生活?家长牵着孩子的手,走在崎岖的山路上,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涌上心头。有个能看得见、听得见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,过去怎么会忽视了这一点呢?当家长以新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时,以往的抱怨也随之烟消云散。 接着,在下山的路上,毛巾换到了家长的脸上,假如父母出现听障、视障将怎么办?这时孩子像换了一个人,忽然长大了许多。孩子稚嫩的小手拉着父母温暖的大手,孩子仿佛找到了责任感,父母仿佛找到了安全感。两代人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。
|